九二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25章 盖房(第1页)

老同学还在上课,门卫保安很有礼貌的满足了她的好奇心,让她进了校园,就近转悠,欣赏下大学校园的景色。当她看到她从未看到过的校园风采时,她整个人都懵圈了。

校园如林园设计的风景如诗如画,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,飞檐翘角的亭台走廊,迂回曲折的林荫小道,宏伟壮观的教学楼在阳光下庄重而优雅地矗立校园中央,与周围的环境柔和地融在了一起。

散出悠悠清香的荷花塘里,有几朵等待怒放的荷苞,别出心裁地远离那些争奇斗艳着盛开的荷花,在连绵不绝的荷叶堆里独树一帜,高傲地杵立着,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眼球。

远处绿草如茵的操场上,啊,不,这大学里的操场应该叫体育场吧,不仅有比县中要长上几倍的跑道,还有规范尺寸的足球场,远远就能感触到青春的骄傲与知识的魅力交融为一体的特殊气息。

这不是她曾经憧憬过的地方吗?这不是她这一生该进来坐上一坐的地方吗?可是现在呢?

坐在荷塘边上的墨善,双手托着下巴,迷惘地注视着荷塘里的观赏鱼,黑的、蓝的、黄的、红的,五颜六色,在荷花叶下悠闲嬉戏......被微风吹起的水面波纹,还没到岸边就被鱼儿你追我逐激起的水波所代替,微微荡漾着涟漪的清澈水面,照见了墨善一张风尘仆仆而不再少年的脸。

我与同学,早就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了。

想到这里,墨善立即了个信息给同学,说自己事急,就不等她下课见面了,然后便起身离开大学校园,返回L城上了班,打算多积累几天假期后,再回墨家村告诉父母有关墨安的近况。

不料,97年11号台风来势汹汹,虽然没有88年时候的厉害,但四周环山又环海的墨家村,山洪夹着海潮,狂风巨浪,卷走了墨家原先作为养毛兔的平顶房上的油毛毡,造成屋外下暴雨屋内下大雨,没一尺地方是干燥的。

地里等着收成出售的应季蔬菜也给全部淹没烂完,这真是又应了莲花常说的那句话:屋漏总会碰上连夜雨,越是运气坏的人家就越是倒霉。

墨家又一次受到重创,墨贤的眉头,天天蹙紧成地图上的长江黄河,周莲花的脸,日日衰的像霜打的茄子。此时,墨蓉已出嫁,并得有一子,一家三口也辗转在外地做工为生,家里就只有墨贤和莲花两人,一个皱着眉,一个苦着脸,相互埋怨着过日子。

墨善等积到了假回了家,看到这一切后,突然就觉得自己实在是不忠不孝、枉为人子。

屋里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可以铺床,地里找不到一样东西可以填饱肚子。墨贤和莲花身上穿的,是台湾红十字会救济的“台湾棉”袄,吃的是村里头放的方便面,晚上裹在身上取暖的,还是“台湾棉”被。

不过,人手一件一床,虽然墨善没在家,她也有一件救济下的棉袄,有一床盖得到头就盖不到脚的棉被。墨善便很是疑惑于台湾同胞怎么就些这般劣质的救济物品来,要,也得些既有救济意义又有实用效果的东西吧。又或许,好歹也不是别人免费捐赠的旧家什,红十字会何以拿这般短尺寸的被子来糊弄灾民,还是两岸的同胞呢。

周莲花解释说:“能得到都还算好的了。隔壁村也有人拿不到的和不给的,全由上面人说了算,爱就,爱给谁就给谁。”

“不可能吧?”墨善就更是疑惑了:“这是台湾红十字会的救济品,谁敢打这后手,不要命了?”

“可这世道就有那么多要钱不要命的人呢,”墨贤掏出烟,早已不是了‘小中华’的牡丹,而是墨家村老年人常抽的‘宁波’烟。他点上烟说:“听好多人说,台湾那边是打钱过来的,被子衣服等都是放本地临时赶制的。可我们这里的承包商太贪。叫做两米长的,他们就做一米九,甚至一米八;叫垫上两公分的太空棉,他们就垫上一点八或是一点五的,少下多少算多少,少下的钱,全放进了个人口袋。”

“这行为可不是一般的丢脸,直接影响到了两岸和谐,难道上面就不查么?”墨善依然不信地问。

“查啊,怎么会不查?”莲花接着说:“这是救命钱,上头肯定要查。可查到又有什么用呢,听说人家都已经逃到国外去了,上哪儿抓去?”

墨贤又猛吸一口烟,不堪曾经沧海桑田地叹了一句:“唉,这日子过的啊,还不如五十年前的日子。”

墨善听了便沉默无语,陷入了无边的愧疚之海。看着还不到六十岁却苍老成了七八十岁模样的父母,墨善恨起了自己的无用,怨起了自己没有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不孝来。确切真是枉为人子了,虽然她只是一个女儿,但女儿也是儿,不是吗?

这一夜的愧疚,让墨善下了一个墨家村所有女子前所未有的决定:她要给父母盖房子,一栋能挡风遮雨能安稳入睡的房子。

墨善想了就也做了。回L城上了一个月的班后,问公司和热心的同事各借了一部分,加上自从墨安入狱之后才开始积攒下来的工资,凑齐五万块钱回家。立即买砖进瓦、请师傅叫帮工的,火急火燎,要赶在年前,把原先的养兔场给翻成了三层楼房,根本没空想起这养兔场的地基产权是写了大哥墨泰的名字。也没时间去想,若干年后会不会给墨泰和墨安兄弟俩带来地基归属权的困惑。她只想着,也急着要给父母一个安身之所,让墨安出狱归来,让自己累了的时候,都可以有家可回,有床铺可以困个安稳觉。

墨家村这时虽然有许多比墨善盖得好上几十倍的楼房,但因为墨贤家潦倒败落多年,又是第一家让一个女儿建起这样的楼房,一时就又成了佳话。

墨贤和莲花虽然还在埋怨自己的儿子太没出息,一个久无音讯,一个还在牢里,顾不上父母的死活,但总算有个女儿为他们争了口气,给墨家撑回了这久远到差点消失了的颜面,心里自然还是慢慢地有了点温暖,阔别多年的笑意又开始出现在脸上。

特别是在墨善告诉了莲花墨安提前释放的归期后,莲花就更是充满了“苦尽甘来”的信心。年关后还未到元宵,莲花就催着墨善赶紧上班赚钱去了。墨贤也重操旧业,养起了蜜蜂,挖起了草药,还种了一大片桔子,增加收入。

山里乡人的朴实之处,是经常相互串门走动,这算不得城里人眼中的“势利”。墨贤家有了起色之后,到他家走动的人便也多了。加上墨贤舅子周连胜在市中心医院已成为名医的声望,一时间,来看新房子的、来求医问药的、来提前预定土蜂蜜的人,络绎不绝地在墨家进进出出起来,莲花和墨贤便也不再寂寥到无人说话只有相互拌嘴的份。

踏破墨家门槛的,还有那些终于想起来墨贤还有个未出嫁的三女儿墨善的热心人,自然是给墨善提亲来了的。

不是同样作为墨善父母的墨贤和周莲花没关心过墨善的终身大事。说实在的,疲于奔命的这些年,他们的心思全在如何吃饱饭、如何不欠债上打转,大儿子的赌债还未全清,小儿子的未来还没着落,哪还有心思顾上女儿嫁没嫁呢。

再说,大女儿墨婉和二女儿墨蓉,都是父母给定的亲,选的女婿,日子不是一般的不如意,而是非常非常的不如意。碰上多事的年头,不消说他们根本一点忙也帮不上,连过年过节时候,送斤猪肉买条香烟来孝敬的次数都少之又少。与别家的女婿比起来,自家的女儿就像是硬塞给别人的沉重包袱,白送给他们还嫌弃了多张嘴吃饭的样子。不仅等于父母白白辛苦养了她们二十年,还害得她们姐妹没一天幸福可言。

轮到墨善,墨贤真是有些怕了。生怕自己和莲花看中的人又是给不了女儿以后的好日子,父母捞不到好处不说,还苦了墨善一辈子。

还有,墨善从小生性木讷,不多话,也更少与家人沟通,对自己的亲事从不曾提及,不知道她在外的这些年,会不会有了自己意中的人呢?这次,怎么样也得由墨善自己决定了,不能再拿什么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来擅作主张横加干涉了。因此,当来人提起墨善亲事的时候,墨贤就支支吾吾,莫衷一是地推说:墨善人在外面,等她回来时候再问问她自己的意思吧。

推说的次数多了,就有人打趣的问莲花和墨贤:你家的墨善这般有出息,你们是舍不得把她嫁到别人家去吧?是不是打算以后还招半个儿子进来养老呀?某某村某某人家的儿子不错,也有这样的心思,就许给墨善可好?

莲花就笑着回话:“真有这样的心,也要有差不多的人啊,真有这样的人,也要有差不多的条件啊。我家这个墨善,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出身,但从被我教得忠厚老实,勤劳本分,吃得苦,也好歹给她念过那么多书了哩,总要有差不多文化的人跟她对的上,是吧。虽然不能要求有百万家财的,但总的有间现成的三层楼房,让她不再辛苦到自己还去婆家造房子,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?”

有人打趣莲花问:“墨善不是自己出钱盖房了吗?你们老后就是她和上门女婿的了,还要女婿家的楼房干嘛?计划生育最多生一个孩子,那么多楼房,根本住不了。”

周莲花听了一脸嫌弃:“我们养她这么大,盖两间楼房给爸妈住还不应该的嘛,哪有女儿跟父母住一起的道理。何况,家里有兄有弟的,稍微有点出息的人家,根本不会来做上门女婿的哦,你们的好心好意怕也是白费得了。”

周莲花说得极是。按这乡下风俗,就算有人同意入赘,墨贤也是绝对不会允许。他们一直认为,只有没有儿子的人家才会招来上门女婿。顺着他们自己的心思讲,讲得难听点,就是那些断子绝孙的人家,才会找人上门入赘。

这与墨家村的老人们到了年迈之后,依旧死活不肯上敬老院一样,他们总是想着敬老院里的那些人,肯定都是没有儿子养老送终,才去养老院混吃等死的。

这种思想,墨贤打年轻时就有,可谓根深蒂固,至死都不会动摇丝毫。他深信:乐意做上门女婿的男人,不是家里穷,就是自己没志气,再不,总还是藏着一些小缺陷或小毛病的,实在是没地方可活了,才会上门“吃软饭”。这样的男人,不一定就是年轻人说的渣男,但肯定也不是什么有出息的男人,好不到哪里去。自己的女儿墨善,虽然目前还不敢确定她日后一定大富大贵,但至少不是什么坏到没人家敢娶的姑娘,何苦惹这种说不出什么名堂的男人上身呢。再说了,墨善有哥有弟的,自己与莲花又不是没有儿子养老送终,犯不着惹上什么“占公家便宜”之嫌。

所谓的“占公家便宜”,指的是村上有个别人家有儿子一二,却还要外村的过来入赘,为的是能在这村里挂个户名,等到村上土地重新分布划分时,可以分到一个名额。而这个时候的土地,已经开始慢慢值钱了。

特别是那几年因为总被海水淹没,种不起庄稼也都没有人肯种的稻田,被外来专门从事海塘养殖开的专业人士看中后,说要集中承包起来,与村里定下大规模开海产养殖的引进计划。一夜之间,原本人人嫌弃的、杂草丛生而荒芜着的“碱水田”,就成了不用打理就能自动生钱的“良田”了。

拥有这些“良田”的主人,就会穿越到若干年前的旧社会,活成一个算得上出身良好阶级清白的地主,或是亲近农民的红色资本家,坐在家里,翘着二郎腿,收着佃租过上安乐的日子。所以,这些有儿子又多女儿的人家,也就动起了这个“占公家便宜”的歪脑子。像这样的歪脑子,墨贤就算被活活打死,他也是不会去动的。他说:树要根,人要皮,做人一切靠自己。

这句话是墨贤没得病之前的一句座右铭,也是他历来在家‘不奉神灵不拜佛、不信耶稣不崇侯’的唯一“信仰”。墨善也就是在这样“信仰”的熏陶之下,学会了独立,学会了自主,学会了远离家人独自在外谋生的技能,也学会了习惯承受寂寞享受孤独。就是没有学会如何去恋爱,没学会如何去慧眼识夫,没学会如何去借助男人之力可以事半功倍的成家立业,没学会如何按父母亲的意思去做一个只管在家生儿育女、相夫教子的农妇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