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二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96章 白海棠(第1页)

数来数去,只有贾环,在众兄弟姐妹中,是个滥竽充数的,文不成武不就,没甚长处。

不过缔结诗社,乃是大观园里的一项盛事,贾环虽然自知浅薄,也不愿意错过,接到花笺,就往贾探春的秋爽斋去了。

到了秋爽斋,只见林黛玉、薛宝钗、贾迎春、贾惜春,还有贾宝玉都在那里,大家正兴高采烈的,在那里讨论,见贾环进来,林黛玉笑着问道“三哥哥可会写诗?”

贾环连忙摆手说道“妹妹是知道我的,不学无术,又没见识,哪会写什么诗?”

林黛玉笑着说道“我们这里起的可是诗社,既然不会写诗,那三哥哥过来做什么?”

贾环嘿嘿笑道“我是不会写诗,不过对这桩高雅之事,也心有向往,到这边来,虽然自己做不得诗,但是能够沾沾你们的才气,让我长些见识,也是好的。”

正在说笑时,李纨从外边走了进来,拍手笑道“我先前就有心思在园中张罗起一个诗社来,但是一想,我又不会作诗,瞎闹什么,过后也就把这个念头忘了,就没跟大家说;现在既然三妹妹有兴,动起来,那我就不辞劳苦,帮你作兴起来吧!”

林黛玉说道“既然要起诗社,那咱们就都是诗翁了,在这么姐姐妹妹的叫,就不太像话,需要改一改,才显得不俗。”

大家都觉此言有理,于是议论纷纷,彼此取起别号,最后定下,李纨叫做“稻香老农”,林黛玉叫做“潇湘妃子”,薛宝钗叫做“蘅芜君”,贾迎春叫做“菱洲”,贾探春叫做“蕉下客”,贾探春叫做“耦榭”,贾宝玉叫做“怡红公子”。

到了贾环这边,这个别号却不好取,大家多是用自己住处的名字因名化号,但是贾环住的院子名叫“清堂茅舍”,却没有什么好的化名可取。

其实,贾环还是有几个不凡的别号的,都是用来出版书籍的,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那部书,就托名“江渚渔翁”;到了《聊斋志异》,就托名“聊斋主人”;后面的那个诗词、传奇小说杂集,托的是“无名氏”的名儿;前面的《西游记》,又变成了“慧明禅师”;最近的《封神演义》,又托名“耋耄叟”。

之所以一部书改一个名字,也是为了保密考虑,不然让人知道这么多,都是出自一人之手,少不得有心人探究,一查现,这些书稿,竟然都出自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少年之手,那贾环的行迹就暴露了。

不过那些别号,都不适合在这里用,最后,贾环只能胡乱取了个“清堂主人”的别号虚应付事,大家也没有太过理会。

别号既然取好,大家就开始议论诗社的举办事宜,最终决定,一个月固定在初二、十六两天开社,其他时间,哪个若是突然有了兴致,想要做东增开一社,大家也都捧场。

大事已定,贾探春说道“起这个诗社,本来是我的主意,这头一社,需要我为东道,才不负我这一番兴致。”

李纨说道“那就明天现在你这里开一社好了。”

贾探春说道“明日不如今日,现在大家正有兴致,不如先开一社,让大家过了诗瘾才好!”

众人闻言,都觉意动。

贾环忽然开口说道“三妹妹提议开这个诗社,本是为了咱们兄妹高兴,总要大家聚齐了,再开社才好!如今这里还缺着人呢,先开一社,未免不美。”

贾探春四下看了,见园中众人都在,便问缺谁。

贾宝玉这时候也想起一人来,笑着说道“这里可不就是缺了一个史妹妹么!”

大家一听,都拍手笑道“正是少了她!咱们这个诗社,如果少了她,也就少了许多趣味了。”

于是就让贾宝玉去求贾母,打人去接史湘云过来,一时派人去了,贾探春在这边说道“咱们在这边空等着,也不是个事儿,不如咱们先开了社,自己先做一回诗,等她来了,再让她补上,不就行了。”

林黛玉、薛宝钗、贾宝玉几个肚中有货的,这时早已犯了诗瘾,急不可耐了,听到贾探春这话,都接口赞同;贾环虽然仍然认为要等史湘云来了,再开这一社才好,但是他本就不是诗社的主人,自己又做不得诗,说话就没有分量。

于是便由贾迎春限了韵,李纨点题,因为她来时,看到有人正往园中搬两盆白海棠,所以这一社就让他们咏海棠。

题定韵限,要作诗的林黛玉、薛宝钗、贾宝玉、贾探春四人就开始各自思索起来,薛宝钗、贾宝玉、贾探春三人都独坐苦思,只有林黛玉不以为意,一会儿去院中抚弄梧桐,一会儿抬头凝视秋色,一会儿又和丫鬟们说笑,根本不像作诗的样子。

贾宝玉在自己苦思的时候,看到林黛玉这样,少不得为她担忧,过去劝慰了一回,林黛玉却不听不闻,自行其是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