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二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三十五章 中医为什么是慢郎中二合一(第2页)

原本温病派的理论诞生之时,是一个非常好的学说,它填补了中医一个理论的空白,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不同,自清以来,汉人地位下降,宫中御医为了生存,在给满清皇族看病时,常常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,都会开一些慢慢调理,怎么吃也不会吃死的药。

可很多病都是需要毒性比较大的中药的,比如一些得了伤寒的人,有些时候就得用到干姜附子汤才能立马见效,但你敢给满清皇族开骂?

哪怕你是个御医,在用这个药之前,也得先考虑清楚,到底是治病要紧,还是药里面有毒药被宫中太监现,然后砍你的头要紧。

要知道,满清夺取天下后,可是时刻紧绷着神经,皇族更是天天担心有人刺杀他们。

这时候还扯什么狗屁的大医精诚,当然是保命要紧。

随着时代的展,满清皇族,世俗权贵富得流油,平民百姓却是食不果腹,别说看病了,能维持基本生活都不错了。

吃的饱的思淫欲,早死,吃不饱的营养不良,也早死。

可时至今日,却还有很多人在说,中医要是有用的话,古代皇族就不会那么短命了,老百姓的寿命也不会那么短。

但凡读过历史的人,都不至于说出这种话来。

中医要是能管全国人民的寿命长短,那它就不是医学了,而是神学!

因为这就是在抢阎王的活!

正因为有这个历史背景,就造成了一个现象,医生最高级别的代表是能混就行,就是能吊皇族的命,而非治皇族的病,有了这个标杆,那风向自然就会朝这边倾斜,是故,除了一些坚守医道的民间中医,官方层面已经开始迎合上意摆烂了。

那什么学派能让人的病慢慢好呢?

温病派啊,如此,岂不正好!?

自上而下的风气一旦形成,温病派焉能不壮大?

只不过后来满清地位稳固了,官方层面的御医才逐渐有了一些真正的经方大家。

比如黄元御,他就是乾隆的御医。

还有吴谦、任锡庚、刘裕铎等等,都是经方派大家。

后世所学经典《医宗金鉴》就是吴谦与刘裕铎这两位大佬领导编撰的。

近代以来,满清富的流油,却怂的要死,惹得一众强盗分外眼红,却又没有东西能卖到这边,故而开始用鸦片敲开咱们的国门,战胜后更是让满清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,然后美其名曰闭关锁国,落后就要挨打。

放屁!

你抢了我,还说是我的问题?

落后就要挨打,这不是在美化强盗行为?

对,它不止在美化,还要把这种思想根治在每一个华夏人心中。

所以,那签署的一系列条约里,就有一条允许战胜国在华夏传教。

华夏三百多家西医院的前身,便是西方传教士修建的教堂。

不可否认这些医院为华夏的医疗卫生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,但西医之所以能展状大,与这些历史背景也有着深刻的联系。

很多人说,中医要是有效,那为什么展的却比西医落后。

废话,民国时期,余云等人提出《废止中医法案》,得到了上面的同意,金陵四大名医联合诸多中医联名上书,阻止该法案生效,还提出愿意与西医同台竞技,看看谁更强。

最后是中医胜了,还是大胜,但结果是什么?

中医可以行医,但不能办学,并且你还要证明你是科学的,不是封建糟粕,学术中不能带封建迷信思想。

你能接受?

你不得不接受!!

是故,中医赢了,就只是拥有一个苟活下去的机会,可笑吗?

但这就是历史!

可以说在那段惨痛的历史中,人们为了觉醒,改变华夏民族的命运,打碎了很多传统的东西,中医自然也无法幸免。

这没有对错,有的只是惋惜。

不过中医能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中苟延残喘到今日,便足以证明它并非一文不值。

倘若当真是毫无疗效,百余年前就彻底消亡了。

哪能轮到现在还可以在网上分出个中医粉、中医黑来。

当然,中医能在苦难中解脱出来,还要得益于一个人,是他掀起了赤脚医生的热潮,也是他让中医的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峰。

那段时期,中医的规模足足有五十万之众,遍布全国各地,乃至一些山沟沟里,都还保留着这些人的传承。

6九的曾祖就是赤脚医生的其中一份子!

不过随着时代的展,医疗资源开始集中化、规范化、现代化之后,特别是执业医师证的出现,使得中医的规模开始大幅度锐减,据说当时短短十年的功夫,就让二三十万中医彻底无法行医了。

无他,很多中医本身学的是医古文,但是执业医师证的考试,却考的是简体字,再者,有些学中医的人压根就不识字,学医时都是口口相传,会说不会写,更不会认。

而且很多疾病对中医来说,都不是唯一解,一个病不同的医生,每个人开的药方可能都不一样,但都能将这个患者给治好,这就造成了考生的答案并不能标准化,但考试本身是要有正确答案的,考官也没有大量的时间去一一验证你的答案是否正确。

在重重困难下,自然有很多老中医不能通过考试,也就拿不到行医的资格。

那几十年可以说是中医又一次至暗时刻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