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二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14节(第1页)

第21章到家啦!一下火车,一股子寒气就劈头……

第二天上午九点,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,火车终于到达凌远站。

一下火车,一股子寒气就劈头盖脸的袭来,每喘一口气都像在吞云吐雾,饶是苏慧兰早有心理准备,还是被这种逼人的寒意冻得直缩脖子。

苏奶奶在临下车前已经把外头的棉袄换成了来时的旧袄子,外表看不出来,其实内里是暖和的羊绒衫加棉坎肩,再加上早就适应了这里的气候,一点都不觉得冷!

倒是看孙女缩成一团小鸡似的,老太太心疼不已,就让孙女把行礼里的大棉猴拿出来套上,却被苏慧兰拒绝了。

其实她穿的一点儿也不少,里头是秋衣、秋裤加毛衣、毛裤,然后是棉袄、棉裤,最外头的罩衫和外裤虽说是为了不引起注意用了最寻常的棉布料子,但里面还有一层内衬,也足够厚实了!

毕竟按奶奶说的,这里冬天长达七个月,如今才阴历十月份,气温也就在零下二十七、八度,还算暖和呢!等进了腊月,零下四十几度就是家常便饭,最冷的时候突破零下五十度也不算稀奇!

苏慧兰觉得她这一身已经够用了,要是现在就穿那么多,以后恐怕连屋门都出不去,那可不是好事,所以最好现在就先适应起来,只要心理上适应了、习惯了,以她的适应能力这不算啥大事。

苏奶奶觉得孙女说的也在理,又忍不住心疼她这身子骨太单薄,这么瘦,冬天可不是要遭罪!

老太太自打火车朝着老家越走越近,这气色就越发好了起来,这会儿看着反倒比苏慧兰这个年轻人儿还强了点,这让苏慧兰安心的同时又有点无奈。

总觉得是最近这段日子太舒心,她人也变得娇气了,果然是“由奢入俭难”啊!

好在走了一会儿,身上就开始热乎起来了,苏慧兰也有心情欣赏起四周景色来。

凌远县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向东延伸的支脉,伊勒呼里山脉北坡。虽四面环山,但这里的山不像南地的山脉大多高耸巍峨,普遍海拔不算太高,属于低中山,再加上山势起伏平缓,山顶浑圆,远远看着就像趴着一串串山包包。

可别小看了这些“山包包”,山上可有数以万计的参天大树!

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飞禽走兽、山珍宝药数不胜数,再加上中部地区因呼玛河的干、支流流经形成了大片河谷湿地,青山秀水之下,就成就了那句引无数人向往的“棒打狍子、瓢舀鱼,野鸡飞到饭锅里。”

但是这里极端的严寒气候也是人类生存的巨大挑战。

这偌大的凌远县目前只有三个公社,每个公社由当地人自然形成的村落,如今叫生产大队,只有一到两个!

像苏慧兰即将落户的向阳公社,下面就两个大队,那人口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五十户。

苏慧兰听奶奶讲过,再早当地连这点人都凑不出来呢,那是真正的荒无人烟,奶奶的父辈们也是在南边气候更暖和的地方过活。

只不过后来家乡开始打仗,先是跟小鬼子打,等小鬼子跑了,又闹起了“绺子”(土匪),那些人穷凶极恶,人们被逼无奈,只得带上为数不多的家当离开故土。

其中一小部分就选择来到了气候条件更严峻的大兴安岭深处,靠打猎、伐木为生。

后来解放了,人民军队消灭了作恶多端的“绺子”,可大伙儿都在本地呆惯了,也不想来回折腾,最后就没回去。

那时候的凌远还是一片荒地,从苏奶奶家所在的石砬子镇走到这里需要一整天的时间。

从五十年末起,国家开始派部队进驻山里,开山修道,建国营林场,对当地进行大规模开发,之后陆续又有从四面八方来的工人、干部、知青们来支援建设,山里进出的人多了,凌远县才开始有了雏形。

65年的时候,国家正式设立凌远县,68年成立凌远县革命委员会。

苏慧兰走在凌远县并不算宽阔的大街上,听奶奶兴致勃勃的说起,她来滨河前两天这里刚下了一场鹅毛大雪,能到人小腿肚那么高。

那铺天盖地的大雪一下,不管是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包包们,还是近处街道两边有着高高“人字形”屋顶的房屋,全部蒙上了一层纯粹的白,当太阳升起时,仿佛一片梦幻的童话世界。

祖孙俩踩着压实了一半、还有点打滑的冰雪道,走了半个小时,才到了凌远县客运站。

苏慧兰发现客运站斜对过就是县医院,想着昨天奶奶那种突发状况,到底不放心,拽着奶奶进去检查了下身体。

这座县医院规模不大,医护人员也少得可怜,但是看病的老大夫瞧着很是厉害。

听了苏奶奶昨天的情况,拿着听诊器仔细听了听,又号了号脉,接着还主动说出了几条症状,问苏奶奶平日有没有这些情况。

苏奶奶细细一品,那些症状居然全都有!

老大夫就说苏奶奶问题不大,就是平日不太注意身体,营养不良、过度劳累,这些本来是需要慢慢调养的,结果老太太最近饮食有些油腻,身体一时负荷不住,再加上昨天情绪忽然激动,这才引发了心悸。

回去好好休息,增加营养的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,另外就是这阵子尽量保持情绪稳定,不要再受刺激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