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二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60章 首战之功(第1页)

在这之后,朝廷6续有消息传来,司空荀爽病死,换了光禄大夫种拂,司徒王允愈得到董卓信重。

除了王允之外,其他两人晁盖实在没有太多印象。

到了如今这个时代,三公依然清贵,但却失去了实权,三天两头换几位,对朝政倒也没有太大影响。

如此奇怪现象,主要是董仲舒搞出的“天人感应”,导致不管老天出现什么灾异,大家都一致认定是罪在朝廷。

“天人感应”本来是制约皇权的好办法,让皇帝这个独夫受到老天爷制约,不要肆意妄为。

可计划没有变化快,很多时候生天灾时,小皇帝都还没有亲政,掌控朝政的往往都是挂着三公的权臣。

所以这份罪怎么算,也算不到皇帝头上去。

如此一来,皇帝当然也会反击,最后也就形成了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博弈。

所以搞到现在,就剩下了个形式主义的潜规则,留下三公当泥菩萨供起来,关键时候专业替皇帝背黑锅。

也就是每逢灾异,都会罢免三公。

此时朝廷中掌握实权的,其实不是代表外朝官的三公,而是代表内朝官的尚书台。

王允虽然高居司徒,实际上却是录尚书事,兼任尚书令,这才能掌控朝政实权。

所谓的“以卑临尊,大小相制”,就是这么个意思。

一直到了六月,长安朝廷突然派出使者团队,前来关东劝和,要求罢兵。

其中大鸿胪韩融为,带着执金吾胡母班、将作大匠吴修、越骑校尉王瑰三人北上河内,打算通过这里去冀州见袁绍。

而少府阴修因为是南阳人,所以被派往南阳去见袁术。

比较讽刺的是,酸枣群雄人多势众,居然直接被朝廷给无视了。

朝廷同样心知肚明,看得出酸枣这里虽然搞得声势浩大,但实际领头的,还是袁绍和袁术这老袁家的两兄弟。

来的使者都是党人名士,很多与群雄之间还沾亲带故。

比如说韩融是豫州颍川郡人,与冀州牧韩馥是同族,也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名士,辈分极高。

而胡母班在党锢时期与张邈并列“八厨”,同时还是河内郡太守王匡的妹夫。

就是这种貌似亲密的关系,所以很多人才会对和谈寄予厚望。

可惜这次避免帝国分裂的最后努力,终究不可能取得什么好下场。

老袁家被满门抄斩,就算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,袁绍和袁术这两兄弟也不可能同意罢兵。

为了表示讨董的决心,他们两人不约而同拒绝和谈,甚至还违背官场潜规则,直接斩杀了朝廷使者。

为了给袁绍交投名状,王匡甚至连自家亲妹夫胡母班都给杀了。

与袁术和王匡这两个实心眼的夯货不同,袁绍并没有亲自下手,而是命令王匡代劳。

这既展示了决不妥协的态度,又轻松把他自己从戕害名士的恶名中摘除了出来,手段的确是技高一筹。

和谈彻底破裂,战争不可避免。

或许是朝廷主动求和给了群雄信心,让很多人觉得董卓的西凉军不过如此。

于是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始动真格,想要率先打破这个僵局。

这其中代奋武将军曹操表现最为积极。

曹操也是被逼到了绝路,暂且不提什么匡扶汉室的热血,单从现实来说,与其他诸侯不同,他如今连个地盘都没有。

就连身上这个官职,也仅仅只是袁绍私自任命的伪职。

如果讨董的事情搞黄了,其他人还可以各回各家,但他曹操就只能重新沦落为朝廷逃犯。

这个压力实在太大,所以曹操砸锅卖铁,把同族的亲表兄弟都给拉过来一同起兵。

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。

兄弟是不缺了,可曹操那个有钱的贪官老爹曹嵩,却压根就不信任他,不仅不肯支援军费,还带着全家逃去徐州避难,摆明不想受他牵累。

曹操如今虽然还没展现出什么军事天赋,但却已经初步显示了成功创始人的厚脸皮,忽悠本事着实不小。

他不仅拉来自家曹家、夏侯家兄弟,甚至说服卫兹这样的天使投资人入股。

这样七拼八凑,最后空手套白狼,硬是让他凑出了五千人马。

不仅如此,曹操还凭借当年一起在大将军门下当小弟的革命友谊,把济北相鲍信给拉来一同入伙。

鲍信有两万人马,卫兹有三千,加上曹操的五千。这样一算将近三万人,完全可以诈称十万。

对上西凉军不敢说稳赢,但至少也有了一战之力。

本来还想再拉几个诸侯一同出兵,可如今酸枣群雄当中,却很难有什么合适人选。

陈国相许玚喝挂了,豫州刺史孔伷气死了,山阳郡守袁遗只听他兄弟袁绍的命令。

陈留郡守张邈和广陵郡守张两兄弟名士风范,对打仗没有多大兴趣。

他们过来酸枣会盟只是为了表示个态度,主要还是以酒会友,压根就没考虑过出兵的事情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