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二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8页(第1页)

  锦书梳完了头上菱花镜前照照,从前在杂役房图方便,一人备了一块三角包头巾,放眼看去一屋子老太太。现在梳了大辫子,看着挺jīng神的,到底十五六岁的姑娘爱漂亮,拉拉衣角,拍拍皱褶,前后照了个遍,看得小苓子直乐,&1dquo;还瞧呢!够美的了!狗屎色都能穿出这个味儿来,等net夏换了浅绿,老绿,还知道怎么美呢!”

  锦书依旧腼腆的笑,小苓子抓了抓她的手道,&1dquo;还冷吗?暖和了咱们就往太皇太后跟前谢恩去。”走了两步回头问,&1dquo;你和太子爷是怎么回事?”

  锦书木讷地嗯了一声,抬头道,&1dquo;你不是说不该打听的别打听吗?”

  小苓子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,&1dquo;这是咱们的事,不算瞎打听不是?你告诉我吧,我不和别人说。”

  锦书顿了顿方道,&1dquo;也没什么,就是打小认识,他看我在掖庭当差可怜,想给我换个轻省点的差事。”

  &1dquo;那怎么又说到封良娣的事儿了?”苓子不依不饶的追问,&1dquo;我还想呢,跟了太子是多好的事啊,你怎么不应呢?”

  这小苓子是一条筋到底的主,哪里想得到里头那些厉害!封良娣不过是太皇太后拿来试探她的由头,看她动不动心而已,这傻子竟然还当真!同她说也说不清楚,况且太皇太后的用心岂是可以随意揣度议论的!锦书拉了她一把,&1dquo;快走吧,往后我再告诉你。”

  从前出廊兜过去,因着要过年了,五六个小太监举着扎在长竹竿上的掸子在廊檐下除尘,绞蛛网子,看见小苓子过来,忙躬了身子垂下眼皮叫声&1dquo;姑姑好”。小苓子都不搭理他们,昂着脑袋过去了。锦书暗笑,这就是做姑姑的威风啊,自己还真是没少受姑姑的祸害,或许也该谢谢太子爷的体恤,往后倒是用不着给姑姑们改衣裳袍子了,只不过小命有点玄乎。再退一步想,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,命大的人死不了,自己尽了心,也就是了。

  进了慈宁宫偏殿,太皇太后正在报礼单,让长net宫的通嫔把过节往回疆老家赏的东西拟成帖子。后宫的妃嫔宫女大多不识字,西六所只有通嫔一个人还能读写,太皇太后就让太监传了她来。可怜通嫔大着肚子,坐久了就腰疼,只能写一会儿,再起来走两步,来来回回的折腾,很是吃力。

  锦书进来磕头谢恩,太皇太后看见她也不说别的,只问,&1dquo;你会写字吗?你们通主子不能受累,坐长了怕憋着孩子。”

  锦书琢磨了下,要是说会,怕被抓住把柄,若说不会,那罪过就更大,只得道,&1dquo;回老佛爷,奴才小时候学过,只是写得不好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见她笑吟吟的,颊上隐约有两个梨窝,看着叫人怪舒坦的,就让通嫔歇着,由她来执。

  第九章玉真初见

  太皇太后报完了礼单,坐在炕上看她往帖子上誊抄,膝盖并的紧紧的,上半身腰背直,微侧着头,杆子在包着白绢布的手上抓着,掌心虚拢,三根手指灵动异常,嘴唇抿着,脸上一本正经,太皇太后和塔嬷嬷jiao换了一下眼色,真像个做学问的样子!明治皇帝极偏爱她,让她和兄弟们一道在上书房念书,是小时候练下的童子功,架势不在话下。

  样子看着好,也不知写得怎么样,便由塔嬷嬷搀着过去看,她的字迹娟秀,通篇的蝇头小字工工整整,竟是正宗的簪花小楷。太皇太后轻轻勾了勾唇角,颇满意的样子,通嫔也在一旁说好,她虚应了两句,继续埋头抄写,太皇太后对通嫔道,&1dquo;别闹她,咱们坐下说话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仍旧退到炕东头坐定,通嫔则坐在下手的帽椅里,窝着不太舒服,就腆起了肚子,太皇太后说腰里不能空,忙叫人卷了毡子给她垫上,问道,&1dquo;说是二月里的事,怎么这会子大得这样?莫不是两个吧!要是真那样就是上上大吉的了,宫里这么多嫔妃,还没人生过双胞儿,你这一胎要是两个,那就是大功臣,要叫你们万岁爷重重的赏你才是!”

  通嫔笑道,&1dquo;借老祖宗吉言,奴才真能得个双胞,那就是奴才最大的造化了!”

  太皇太后赏了碗冰糖银耳给她,一面道,&1dquo;最近皇上可来瞧过你?”

  这一问问到了通嫔的痛处,自打万寿节上匆匆见过一面之后,那位主子爷有一阵子没上长net宫去了,只偶尔打御前的总管太监来问一声,看缺什么短什么就叫人办去,自己倒是整日躲在养心殿不露面,她去过两回想见一见,都叫太监拦住了,说没有万岁爷的吩咐不让进,后来听说皇上近来宠幸永和宫的多贵人,连翻了三夜绿头牌子,气得她什么念想也没了。

  后宫佳丽三千,就围着一个男人转,他今儿和你一头睡,转天连你叫什么都忘了,这是身在大内的悲哀啊,还不能有怨言,丈夫不是你一个人的,是大家的,你有什么资格不痛快?别以为自己怀了身子就能有什么特权,皇上儿女多了去了,十个皇子,十四个帝姬,孩子生下来也轮不着自己带,眼光不开阔,只盯着脚前的这一小片,连活着都没什么劲儿,所以得看开了,花无百日红,大家都一样,半斤对八两,还有什么可恼的!

  通嫔眼里的愁云一闪而过,复又笑着说,&1dquo;皇上政务忙,我那儿又没什么要紧事儿,好吃好睡的,他自己来不了,常叫李玉贵来瞧我的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点了点头,&1dquo;你是个懂事的孩子,知道你们万岁爷不容易,人都说知足常乐,像你这样胸襟的才能在宫里活得好,要是见天儿的找不自在,自己和自己过不去,弄垮了身子也没人心疼你,就成了自作孽了。”

  通嫔躬身应道,&1dquo;老祖宗说得极是!我是个一腔子到底的人,肚子里也没什么弯弯绕,想着和姊妹们一团和气就是最好的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听了愈撞到心坎上,&1dquo;正是呢!人都说读书人难缠,你是个例外的。”

  通嫔掩着嘴笑,&1dquo;太皇太后抬举奴才!如今咱们西六所不光我能写字了,还有老祖宗跟前的锦书姑娘呢!塔嬷嬷会调理人,慈宁宫里的宫女子个个水葱似的。”

  塔嬷嬷听通嫔提起自己,方才cha话道,&1dquo;小主快别往奴才脸上贴金了,都是姑娘们伶俐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往桌前看,锦书仍是一丝不苟的仔细模样,帖子抄得长了,顺着右手边一点点的垂下去,老佛爷有些奇怪,这十来年她一直在掖庭呆着,那里的活又重又累,想也没时候读书练字,这手漂亮的小楷长久不写是怎么保持得这么囫囵的?于是道,&1dquo;锦书,掖庭那儿也有这种写字的差使吗?”

  锦书停了道,&1dquo;回老佛爷,有时候杂役房出入账要记档,碰上管事的忙,就吩咐奴才帮着料理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垂下眼皮子,&1dquo;怪道呢,原来是一时也没落下,方不曾白荒废了这手好字。”

  锦书唬了着跳,忙跪下道,&1dquo;奴才死罪!”

  太皇太后摆了下手道,&1dquo;没什么,起来吧!这是自小就会的,跌跤都跌不掉的东西,会就是会,我倒不喜欢别人欺瞒我。往后你又有差事了,但凡有帖子手谕要出,就都jiao给你了。”

  锦书曲曲膝,应了个&1dquo;是”,复坐下捡了接着誊写。

  太皇太后又对通嫔道,&1dquo;你们可议了年初一怎么过?”

  在宫里,三十比平日略隆重些,过年的正经大日子是年初一晚上的天地人大宴,皇帝皇后亲自侍膳,给太皇太后、皇太后斟酒布菜,传菜的太监从寿膳房排到体和殿,足足五百个人,那真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宴席!妃嫔是没有资格参加的,只能自己想法子找乐子,通嫔道,&1dquo;咱们议了,到建福宫去,章贵妃作东,请咱们吃席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笑道,&1dquo;那敢qíng好!只是章贵妃身子不慡利,怕又累着。”

  通嫔道,&1dquo;老祖宗放心吧,我今儿去瞧了,已经大安了,说是计划照旧。”顿了顿又道,&1dquo;一众姊妹都去,只永和宫的多贵人告假,说近来头晕,不去凑儿了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脸上有些不悦,&1dquo;有病就叫御医诊治,什么了不得的大病,大禧的日子要告假?章贵妃前阵子病得那样还日日来请安,那叫识大体,偏她娇贵,头晕得起不来炕了不成?”

  通嫔知道太皇太后素来讨厌裤裆底下cha令箭,充大尾巴鹰的,这么一提见她果然冷了脸子,暗里高兴不已,又要装好人,舌头打个滚道,&1dquo;老祖宗别气,多贵人进宫时候短,年纪又小,近来圣眷正隆,许是累着了。”

  太皇太后一哼,&1dquo;圣眷正隆更要小心做人,她是个什么位份,拿乔得这样!”

  通嫔应道,&1dquo;老祖宗教训得是。”

  说话间,宫门上太监扯着嗓子通传,&1dquo;皇上驾到!”

  锦书一怔,正在砚台里蘸墨的顿住了,脑子里一片空白,看见通嫔由人扶着站起来,便连忙搁了起身,才站定,眼尾扫见宫女打起软帘,一道明huang的身影跨进了偏殿,她低头和众人一同肃拜,只听皇帝恭敬道,&1dquo;孙儿给皇祖母请安。”

  她一颤,觉得背上寒毛登时直竖起来,背心里冷一阵热一阵,汗涔涔像生了场大病似的,那声音和藩王晚宴上对对子的声音重重堆叠,在她脑中循环放大,手脚几乎打起了摆子,神思混沌,耳中只剩窗纸上北风相扑,出的簌簌之声。

  太皇太后笑道,&1dquo;皇帝怎么这会子来了?”

  &1dquo;上半晌听说皇祖母身上不好,孙儿心里惦念,批完了折子就上赶着来瞧瞧。”皇帝边说边解了颈下系的闪金长绦,崔贵祥忙上前替他脱了大氅,接在手里。他见屋里人跪了一地,便道,&1dquo;都起来吧。通嫔也在?”

  通嫔道是,甜甜的笑。

  太皇太后道,&1dquo;快坐吧,难为你惦记我,这会子都好了。太子说漠北又有八百里加急,可是出了什么事?”

  皇帝道,&1dquo;北方有战事,鞑靼人扰我边境,烧了戍边的两座连营大寨,皇祖母别忧心,孙儿已让军机处拟诏,令宁古塔驻军渡斡难河剿灭,鞑靼六年前溃败,元气大伤,如今已剩些残部,成不了什么大气候,老祖宗只管放心,不日便会有捷报自盛京回。”

  一字一句豪气万端,声声敲打在锦书心上,宇文澜舟原就有将才,天下到了他手上之后大治北方,明治时候割让的土地如数收回,将那些蛮子都赶到斡难河以北,这确实是她父亲无法企及的,这些年来的文治武功也令四海臣服,她悲哀的想,天下人大概都把大邺朝忘到脖子后头去了,老百姓就是这样,只要日子富足,哪管那些民族大义,横竖谁做皇帝都是一样的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