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二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 15 章(第2页)

是他太天真,什么班里还是好同学多,分明都是坏东西。

吃过午饭回教室,经过食堂的打岔,同窗之间的气氛都比上午轻快许多。

苏景殊有气无力的趴在桌上,“所以我们俩是过来给你们调剂心情的是吗?”

周勤转过头,一本正经的弯腰谢道,“景兄客气,小弟在此谢过。”

此话一出,全班的同学都煞有其事的站起来作辑,“景兄客气,小弟在此谢过。”

塑料友情靠不住,王雱笑的直不起腰,好在他还有最后一丢丢良心,没有和其他同窗一起作辑道谢。

苏景殊:???

你们礼貌吗?

谁说不重同窗重同年?谁说太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管?谁说太学生都不爱搭理人?谁说太学生只会独善其身?

这像自闭卷王的样子吗?

自闭的只有他自己,这些全是活泼开朗大男孩!

一群人闹到直讲过来才消停,经过一番课前打闹,午后的课也没人犯困,让下午来上课的直讲也甚是满意。

太学和后世的大学差不多,学习多靠学生自觉,直讲们上完课就走,学生有问题可以去直舍找他们解答。

苏景殊收拾好书箱,看看左右同窗桌上的书卷,对他们的主修科目大概有了了解。

周勤正好坐在他前面,转过头说话很方便,“小景殊,你选好主治哪一经了吗

()?”

“选好了。”苏景殊回道,“主治《春秋》。”

本朝印刷业极其发达,朝廷也一直在大规模的印刷儒家经典。

太学教九经、五经、三礼、三传、学究,真宗皇帝下令主持校订刊印《九经义疏》颁行天下作为法定教材,但是九经那么多不可能全部精通,学到后面都会定下主治某一经。

《九经义疏》是在唐朝孔颖达组织编撰的《五经正义》的基础上编撰的,儒学多门,章句繁杂,门第之见太重不利于朝廷取士,所以得统一标准让天下学子来学习。

义疏主于诠解注文,注不驳经,疏不驳注。

《九经义疏》在《五经正义》的基础上加了贾公彦的《周礼》《仪礼疏》、徐彦的《公羊传疏》、杨士勋的《谷梁传疏》,乃是如今最权威的经学教科书。

天下士子人手一份,不管主治哪一经,《九经义疏》都是基础。

周勤有些诧异,“《春秋》微言大义,常令士子知难而退,主治《春秋》的可不多。”

就拿他们太学的学子来说,治诗经的最多,易经次之,书经再次之,修春秋、礼记的的都很少。

周青松听了一耳朵,听到这里不由摇头,“你这是自己夸自己?”

周勤收好书箱双手负后,“此言差矣,这叫英雄所见略同。”

苏景殊凑到他书箱里看了一眼,果然最上面就是抄录的《春秋》经义。

不错不错,的确是英雄所见略同。

真卷王!要学就学最难的!

美好的一天结束,小小苏身心俱疲,感觉比贡院里吃不好睡不好的哥哥们还要糟心。

不管怎么说,早出晚归的上学生涯算是稳定了下来。

九天的会试对贡院里的考生而言度日如年,在不考试的人眼里却是转瞬即逝。

会试期间国子监的课不多,好些直讲都在贡院监考,见来见去都是那几个熟面孔。

苏景殊不知道他的同窗们哪儿来的消息,每天到学堂听见的就是昨天又有多少人哭着被抬出贡院,弄得他明知道哥哥们不会有事也开始担心他哥会不会被抬出来。

贡院条件那么差,一不小心真的会要命啊。

他上辈子好像还从营销号上看到贡院考试时发生火灾,结果因为考试要锁院,里面考试的考生逃不出来被活活烧死的惨案。

京城贡院应该不至于出现那种情况,但是条件也好不哪儿去,万一体质不好在里面生个病,就现在这医疗水平说不准人就没了。

老话说的不错,人吓人果然能吓死人。

终于等到会试第九日,苏景殊放学之后直奔贡院和他爹会和。

虽然每天都有人被抬出贡院,但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天的更多,贡院门口挤满了人,所有人都是接到自家考生就走,完全没有精力寒暄。

苏轼和苏辙走出贡院,找到自家马车钻进去就躺下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